[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5 19:43

恶魔毛人凤,在吴石案上用尽卑鄙手段,最后不忘要求行刑队用点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1950年春天的台北夜色阴沉,一场静默的抓捕行动正在青田街悄然展开。毛人凤亲自策划的“密使一号”案件,成了他一生最得意又最见血的情报戏码。吴石,这个国防部的中将参谋次长,在那个晚上彻底坠入深渊。多年后,尘封的档案揭开真相——所谓的“国防部当场逮捕”,全是影视加工。真实的抓捕地点,是吴石的家,青田街三巷六十八号。

青田街的午夜——抓捕从卧室开始1950年3月1日晚9点半,保密局侦防组和宪兵队在青田街三巷六十八号外埋伏。冷风卷起路边的梧桐叶,特务谷正文紧握电筒,等的就是那一刻。几个小时前,他们刚从毛人凤办公室接到命令——“今晚行动,务必生擒。”据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保存的《吴石案侦讯录》记录,抓捕开始于吴石寓所,并非坊间传言的“国防部大楼”。这场行动的起点,就在这栋普通的日式小楼。
吴石那天并未入睡,案头散着电码草稿。他警觉性极高,拒绝了所谓“紧急会议”的电话邀请,意识到局势不妙。特务随即强行破门。楼道里的灯被打碎,枪托砸在门锁上。吴石试图吞服安眠药自尽,被李汉一扑倒制服。抓捕过程激烈,地下室保险柜被撬开,搜出安格利-9型电台和37张未焚毁的密电稿纸。保密局《行动日志》中写道:“目标被控于卧室,家中搜得通讯器材及情报文件。”

押解途中,吴石的西装纽扣被扯掉两颗,身体多处擦伤。多年后,狱友刘建修在口述回忆中提到,吴石到达“南所”时仍保持镇定,但脸色苍白。他知道,这场博弈到此为止。青田街的楼前,留下了几道鞋印,也留下情报战的一个终点。
毛人凤得知抓捕成功,当晚即召见谷正文。按照台湾“国史馆”保存的《吴石案证据汇编》,毛人凤在报告上批示:“即刻隔离,严讯速断。”一句“速断”,为接下来的残酷审讯定下基调。毛人凤深知,这起案件若不速结,将动摇他在蒋介石面前的地位。吴石掌握的军政机密太多,不容外泄。

在青田街行动之前,毛人凤曾亲自绘制《特务行动路线图》。图上详细标注出侦防组包围路线、入户角度和应急撤退通道。他一向信奉“情报如战场”,从诱捕到讯问,每一步都要精准算计。吴石案成了他巩固权力的工具,也成了保密局系统的噩梦起点。

南所黑幕——毛人凤的审讯剧场吴石被押入保密局“南所”后,审讯随即开始。那是一座被白墙包裹的建筑,外表安静,内部却暗藏酷刑。台湾“国防部”档案显示,侦讯过程由毛人凤亲自指挥,审讯人员包括谷正文、陈恭澍、李汉一等人。审讯的重点不在情报,而在“背叛”。毛人凤想挖出背后的中共网络,更想通过此案展示自己的铁腕。
南所的地下室灯光刺眼。吴石被剥夺睡眠,每次审讯持续十小时以上。谷正文在《吴石案补遗》中提到,毛人凤要求“逐步瓦解其心理防线,不得一次致死”。这句话的冷酷,成了保密局内部的行规。特务用心理战、诱供与反诘交替操作,每一场审讯都像精密剧本。

吴石始终未承认自己为共产党人。他只承认与大陆旧部通信,否认“叛乱”。毛人凤恼火,命人展示密电稿纸,威胁连坐家属。侦防组趁机伪造部分供词,以证明“密使一号”罪名成立。台湾“国史馆”的档案记载:吴石在讯问笔录中书写“事已至此,无须拖人下水”八个字,被作为“供认”。实际上,这并非自白,而是一种拒绝连累同仁的暗示。
审讯持续三个月。毛人凤多次致电蒋介石,请求“速判速决”。蒋在批示中写下:“事关机密,宜重典示惩。”6月10日清晨,吴石与朱谌之、陈宝仓、聂曦等人被押赴台北马场町刑场。行刑前,毛人凤留下了一句令人不寒而栗的命令:“用点射,勿一枪毙命。”这句话被部分保密局成员私下流传,也被后来的史料记录为他“心理报复”的体现。点射,象征着一种慢性的惩罚。
行刑队接令后,使用了短距点射。吴石胸前中弹三次,仍立片刻方倒地。谷正文在回忆录中写道:“毛主任事后沉默良久,随后命人焚毁讯问原稿。”这场执行被记录在案,却也伴随着档案的消失。毛人凤以此案换得蒋介石的信任,却在军统内部埋下更深裂痕。

当吴石的尸体被抬离刑场,特务发现他左手仍紧握着一枚旧铜章。那是他早年在国民革命军服役时的纪念物。多年后,蒋介石曾感叹:“吴石是个有骨气的人,只是方向错了。”而对毛人凤而言,这场案件让他名声大噪,也让他的“恶名”定格在历史中。
毛人凤的处事方式,向来混合政治算计与私人偏执。他的审讯手段被称为“冷酷中的秩序”,表面合法,实则极度残忍。吴石案正是这种模式的极致体现。行刑前的“点射”,或许不是技术指令,而是一种象征——他要让每一个“叛徒”死得有声有色。



毛人凤的恐惧与崩塌吴石案的枪声,在台北的夏夜回荡不久,毛人凤的神经就开始绷得更紧。表面上他是蒋介石身边的“情报之王”,背地里却夜夜失眠。吴石案虽然让蒋短暂满意,但他也清楚,这一案的背后牵连太多。许多国防部军官都曾与吴石往来,一旦深挖,就会牵动整个军情系统。毛人凤这才意识到,他亲手策划的案件,不仅是一次“肃清行动”,也是一场政治冒险。
保密局内部的气氛随之诡异。审讯吴石的参与人员接连被调职、封口。谷正文在回忆录里写道:“主任下令销毁笔录原件,存档抄本仅留军统高层一份。”那份“唯一抄本”多年后也无踪可寻。毛人凤害怕留下把柄,更害怕那场点射的命令会传出。自那以后,南所的档案管理比任何军事机密都严。特务离职前必须签下保密誓约,任何泄密者将被列入“永久黑名单”。

1951年,台湾《国防通讯》刊出了一篇匿名文章,题为《密使一号的覆灭》。文章措辞激烈,暗示吴石是“潜伏中共的高级间谍”。蒋介石看后批示:“特务系统功不可没,毛局长当嘉奖。”但毛人凤并不高兴,他很清楚,那篇报道并非出自军统,而是国防部新闻处的手笔——也就是说,军方在抢功。这种内部倾轧让他感到危机,情报系统的核心权力正被分化。
岛内的风声渐紧。多名将领私下传言,吴石案中的“供词”大多靠刑讯逼供得来。还有人私下称,行刑前的“点射命令”,让士兵心生怨气。毛人凤得知这些传言后极度恼火,下令追查泄密源。结果查出竟是来自“南所”一名文书员,这名文书员被秘密关押数月后病死狱中。此事虽被掩盖,但毛人凤再度成为军统内部的“孤狼”——上有蒋的疑虑,下有属下的恐惧。
到1954年,毛人凤的处境开始急转直下。台湾社会逐渐稳定,政治清洗进入收尾阶段,保密局的权力被压缩。蒋介石开始信任陈诚与蒋经国两人主导“反情报重组”,毛人凤成了过去的阴影。他曾写信给蒋请求复职,蒋仅批复:“情报需新血,毛君宜自重。”短短六个字,像一纸放逐令。吴石案让他风光一时,也让他彻底失宠。

有人说毛人凤的命运像他自己写的剧本:冷酷到极致,也孤独到极致。晚年的他在台北寓所中闭门不出,常对秘书说“吴石那件事,我做得太快”。这句话出现在他的遗稿里,被编辑划掉。历史没有留下更多解释,但足以看出他的恐惧。那场“青田街行动”,在他心中也许早已变成梦魇。

吴石案的历史回响几十年过去,吴石案依然是台湾史料界绕不开的谜。2009年,台湾“国史馆”公开部分《吴石案证据汇编》,首度确认逮捕行动确实始于青田街,而非早年一些影视剧描绘的“国防部抓捕”。这一细节的还原,让许多历史学者意识到,长期流传的版本被戏剧化得太多。黄克武教授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毛人凤的叙事经过系统包装,目的在于突出其个人功绩。”
台湾“中央研究院”通过比对当年的户籍资料,也证实吴石住所确为青田街三巷六十八号,并非新生南路。后者是其副官聂曦的住所。这一结论让影视剧中的“国防部内抓人”彻底失去依据。更重要的是,《吴石案侦讯录》中的文字显示,保密局当晚以“会议通知”为幌子实施破门抓捕,与谷正文在《补遗》中所述完全吻合。多份档案的交叉印证,让吴石被捕过程的真相首次完整拼合。

而毛人凤那句“用点射”的命令,也随着档案公开被重新审视。台湾史学界普遍认为,行刑记录中确有多次射击痕迹,说明处决方式确为分段点射。谷正文在私稿里提到“主任交代要有威慑性”,从侧面印证了毛人凤的命令确实存在。这种非正常行刑方式,被认为是一种政治象征——要用血的节奏宣示统治权。
大陆方面对吴石案的评价始终明确。吴石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与朱谌之、聂曦、陈宝仓并列为“四烈士”。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福建省革命烈士纪念园均为他设有专题展区。2019年,《解密档案》栏目首次公开台湾档案照片,印证吴石确实在被捕时极度镇定,手稿上的“保国以命”四字笔迹成为他生前的最后记录。
回看吴石案,它不仅是一场情报战争的终结,更是一面镜子。毛人凤的残酷、吴石的坚毅、谷正文的纠结,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撕裂。历史并没有绝对的黑白,只有选择的重量。毛人凤用恐惧维系秩序,吴石用信念对抗恐惧。枪声响过之后,两人的命运都被定格——一个在孤独中消亡,一个在记忆中永生。

如今,青田街三巷的那栋小楼依旧存在。门牌褪色,院内的桂树仍在。每年都有历史学者来此取景,他们称那是“台湾最安静的战场”。吴石被捕的那一刻,也成了毛人凤失去灵魂的开始。档案翻页时的沙沙声,像是时代在提醒:真相从不埋没,只会等到被重新读懂的那一天。
参考信源
台湾“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吴石案侦讯录》(编号D001-1950)
台湾“国史馆”藏《吴石案证据汇编》
谷正文:《吴石案补遗》,台湾时报出版社,1989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黄克武教授档案整理(2012年)
《解密档案》栏目:《青田街的夜——吴石被捕实录》,新华社,2019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恶魔毛人凤,在吴石案上用尽卑鄙手段,最后不忘要求行刑队用点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