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变印度?对中企下黑手,勒令芯片企业妥协,这是要明抢?
谁能想到,原本讲究契约和市场规则的欧洲,突然有一天也玩起了“强制托管”的把戏?中国企业辛辛苦苦收购来的安世半导体,明明一切合规,如今却因为一句“国家安全”,被荷兰政府拦腰截断,连公司管理层都得换成外国人。
说是为了欧洲自己的利益,实际上却让人怀疑,这场操作和“明抢”到底有多大差别?
欧洲一直号称市场经济的典范,现在却亲手打破了自己立的规矩。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不光是中企心里不平,所有想在欧洲做生意的人估计都得重新掂量掂量。
荷兰下黑手:谁说的算,谁就能动公司?这事来得非常突然。荷兰政府先是祭出“国家安全”的大旗,接着就以法律为由,冻结了安世半导体所有重要资产,还把公司的全球业务一并管起来。
更不讲道理的是,公司的中国CEO说停就停,连个申辩的机会都没有。
接下来,荷兰方面又安排了一个外国人进来当董事,直接握住了公司的“生杀大权”。看上去,闻泰科技还在名单上,可真想管点啥事,基本已经没戏。
安世半导体本来就是国际知名企业,之前归属荷兰飞利浦,现在变成中国企业,说白了也是公开透明、合法合规。
闻泰科技当年花了不少心血和资金才把它收进门,合同、审批、手续一样不少,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几年公司经营得井井有条,也没出过什么安全问题。
可这回,荷兰一句“为了国家安全”,说动手就动手,根本没有给中方股东任何解释和抗辩的机会,程序说得再好听,也没人信这是“公平”。
更别提,整个过程中公司内部的外籍高管还配合着政府的动作,把中方CEO直接推下台。
表面看是合法手续,实际上就是“里应外合”,让中方管理层彻底失去权力。这种做法,和当初欧洲标榜的公平营商环境完全画不上等号。
外面人看了,不免要问一句:以后谁还敢放心把企业放在欧洲?只要政府一句话,花再多钱、再多努力,都可能打水漂。
市场经济沦为口号,背后的焦虑谁都看得懂事情表面上挂着“国家安全”的招牌,细细一琢磨,根本是欧洲对高科技产业的焦虑作祟。
安世半导体在车用芯片领域有很强的话语权,欧洲电动车企业都离不开它的产品。
眼看着中国企业掌控着这么重要的一环,欧洲心里怎么可能不紧张?说到底,就是怕核心技术被别人掌握,“战略自主”成了空壳。
这事发生的时间也很耐人寻味。
美国刚刚升级了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政策,荷兰紧跟着就动手。两地之间的配合,几乎不用多说。
欧洲和美国在科技领域合力设卡,等于把中国企业往外赶。
说白了,大家都在抢着掌控未来经济命脉,不想让中国在关键技术上占得先机。
其实欧洲芯片产业这些年发展得并不顺利,设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产业升级慢,吸引高端投资难,眼看着中国企业步步紧逼,欧洲不得不想各种办法保住自己的技术地盘。
这次对安世半导体动手,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技术和核心资产流出自己的掌控。
可这样做,和当初宣传的“契约精神”、“市场规则”完全是两套标准。以前说保护投资者,现在连自己的承诺都能推翻,谁还会信任欧洲的规则?
欧洲政府这次举起“国家安全”大旗,却没拿出什么真凭实据。安世半导体的产品绝大部分还是服务欧洲市场,真要说有什么威胁,恐怕更像是“担心未来”。
这种模糊说法用来对付中国企业,外界很难不怀疑是故意找茬。只要想动就动,只针对某些国家,这种做法迟早会把自己的市场信誉耗光。
投资信心大打折扣,欧洲自己也得掂量后果荷兰这次的做法,等于向全世界投资者发出了警告。今天是中国企业,明天会不会轮到美国、日本,或者任何别的国家?
只要涉及到关键技术或者重要资产,政府一句“国家安全”就可以推翻一切合约和市场规则。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所有跨国企业都会重新考虑在欧洲投资的风险。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没人愿意把企业命运交到别人一句话上。
中国企业经历这事后,肯定会更谨慎。特别是在高科技和战略性行业,走出去前要多做打算。
不仅仅是中国,其他国家企业都会提高警惕。
以前以为欧洲是安全的投资目的地,现在看来,政治风险说变就变,谁也没有安全感。未来欧洲想吸引高端投资,恐怕要先解决自己的“信用危机”。
说到底,荷兰和欧洲这样的做法,也不是没有代价。
安世半导体是欧洲汽车行业的重要供应商,一旦公司运作受影响,整个产业链都会跟着吃苦头。
车企的芯片供应一出问题,生产计划就得跟着调整,最后影响的还是欧洲自己的经济活力。
更别说,这样的保护主义做法,会让欧洲和全球技术交流越来越少,创新能力反而被自己拖了后腿。
中国也有自己的反制工具。法律手段、外交交涉都在手上,必要时也可以对等回应。
欧洲企业在中国的生意也不少,真要“以牙还牙”,荷兰和欧洲的经济肯定也会受伤。
中国对关键原材料的管理政策也有分量,真要“较劲”,谁吃亏还真不好说。面对这种局面,谁都不会轻易妥协。
中国企业的应对和未来路径,路在自己脚下这次安世半导体事件,给中国企业和整个高科技行业都敲了警钟。以后走出去,不能光看表面风平浪静,得把政治和法律风险提前考虑进去。
面对不公平的对待,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法律和外交途径维护权益,争取公正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进一步证明了关键技术必须抓在自己手里。只有自主创新,才能不怕别人设卡,不怕市场被人随时关门。
中国企业会加快技术升级,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国内。同时,还要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扩大朋友圈,让产业链更加多元和稳固。
这样一来,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自己的路才不会被轻易堵死。
中国企业还需要和更多国家合作,建立更加开放和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只有多元化,才能降低单一市场的风险。
这次事件也提醒大家,全球化不是单一国家说了算,只有相互尊重规则,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规则破碎后的世界,谁才是真正的输家?不难看出,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做法,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监管,而是带着明显地缘政治色彩的单边行动。
市场规则和契约精神一旦被轻易打破,受伤的不止是中国企业,更是整个国际投资环境。
所有人都需要市场的信任和规则的保障,一旦这些基础被掏空,全球合作的根基也会跟着动摇。
这次事件,是全球化遇到阻力的一个缩影。科技和产业的竞争本来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现在却被政治算计搅得一团糟。
短时间内,欧洲或许能暂时把控某些技术,但长期来看,失去规则和信任的市场,只会让更多人远离。
真正的竞争力来自开放和创新,而不是靠堵门和设卡。
最后,这场风波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一家公司或者一个行业。它让人们重新思考,未来的全球商业环境到底还能不能再信任所谓的“规则”?
如果“明抢”成为常态,最终吃亏的绝不会只有中国企业,欧洲自己的经济和创新力也会被反噬。
市场经济的根基要是被掏空,所有人都要为短视和失信买单。
这场风暴告诉我们,谁都不用高喊口号,谁都得面对现实。商业世界讲规则,讲契约,人人都得遵守。
只要规则还在,谁都能踏实发展;一旦规则成了“橡皮泥”,那未来的市场只剩风险和不安。
欧洲这次的选择,可能会让自己尝到苦果,也给所有走向世界的企业提了个醒:没有信任,哪里都是风险。
参考资料:
明抢了?荷兰政府接管中资芯片制造商,中企强烈抗议——2025-10-13 11:41·观察者网
荷兰政府以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运营,闻泰科技声明:强烈抗议,谴责“夺权”外籍高管——2025-10-13 00:23·杭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