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百度抢入口,地图平台救场,到店流量怎么打,谁能笑到最后?
今年十一黄金周,打开高德或百度地图,你会发现它们变了。以前打开是找路导航,现在满屏都是美食套餐、景点门票,俩平台压根不像导航工具,倒像憋着劲抢生意的“到店向导”。
不光它们,小红书也凑过来,你推榜单我发优惠,小小的手机屏幕里,一场到店市场的混战直接打响了。
地图拼杀、内容凑热,平台们各有各的招最先动手的是高德,9月10号就推出了“扫街榜”。
这榜单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不靠用户主动打分,而是看真实出行行为,还绑了芝麻信用。
这就意味着,想刷虚假好评难多了,用户看榜单时心里也能踏实点。
高德这拳刚出去,百度11天后就接招了。
它没开什么发布会,悄悄在APP里上线“AI去・榜中榜”,还拉上了美团和携程。
打开这榜单,能看到百度自己的“爱去榜”,也能看到美团、携程的榜,点一下就能跳转到对应的APP下单。
本来想觉得百度这操作挺普通,但后来发现它能让AI实时写商家亮点,还直接显示团购套餐,跟大众点评界面差不多,对用户来说确实方便。
地图平台打得热闹,内容平台也没闲着。
小红书更直接,在上海、杭州、广州推“小红卡”,持卡能享折扣,还搞了个“马路生活节”,想参加就得领卡。
这俩平台走的路子跟地图不一样,地图靠出行数据,它们靠用户分享的内容,算是另辟蹊径了。
不过仔细看,这些平台的榜单还是有区别的。
高德的子榜单更多,连逛街路线、亲子遛娃都有;百度胜在能直接买套餐;抖音小红书则适合喜欢看“真实体验”的用户。
如此看来,用户不管喜欢哪种方式,现在都能找到对应的平台,这倒是比以前只靠大众点评方便多了。
商家盼流量、技术给助力,混战早有原因平台们扎堆在国庆前搞动作,不是没原因的。
最核心的就是商家太缺流量了,今年上半年,161万家餐饮门店关了门,平均每天近9000家。
餐饮生意本来就不好做,消费者花钱更谨慎,商家对流量的渴望就更强烈了。
以前商家想推广,基本只能靠大众点评,但成本太高,有数据说中小商家要把30%的利润投进去。
后来外卖大战打破了这局面,商家发现原来还能从其他平台拿流量,成本还可能更低。
高德、抖音这些平台一出手,商家自然愿意跟着干,毕竟多一条路就多一分希望。
除了商家需求,技术也帮了大忙。
以前地图平台也想做本地生活,但大数据处理能力不够,推荐总不准。
现在AI技术成熟了,还能跟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结合,把用户的出行和消费数据打通,推荐的门店就准多了。
国外的谷歌地图就是例子,靠导航、街景这些数据,现在62%的美国消费者用它找餐厅,比传统点评平台还火。
很显然,国内的地图平台也是看到了这趋势,才敢在到店业务上发力。
国庆期间的数据也能说明问题,高德说它给餐饮门店带去了超1亿客流,日活还创了3.6亿的峰值;
抖音给上榜酒店承诺100亿流量,吸引了两万多家酒店入驻;小红书的“马路生活节”也带火了不少门店。
毫无疑问,这些数据让平台和商家都更有信心,这场混战只会越打越烈。
百度拉着美团、携程组“联盟”,其实也是被逼的。
看市场份额,高德去年占了46.17%,百度差了不少;用户规模上,高德月活9.62亿,百度才5.94亿。
百度想追上来,单靠自己太难,只能找帮手。
而美团、携程虽然在OTA市场是对手,但都怕阿里的飞猪,毕竟阿里有强大的会员体系。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联盟也就这么成了。
但这联盟也不是没隐患,百度需要美团、携程的内容和交易能力,美团、携程却怕流量被百度分走。
数据怎么共享、利益怎么分,这些问题都没完全解决。
更关键的是,大众点评以前的虚假评论问题,现在在百度的榜单里也没解决,有37%的用户对评论真实性存疑。
搞不清百度和它的盟友们后续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要是解决不好,这联盟怕是走不远。
反观抖音和小红书,它们的差异化路线倒挺稳。
抖音靠短视频“种草”,小红书靠图文攻略,都有自己的核心用户。
去年它们在到店市场的份额加起来有15%,已经能分流不少用户了。
更何况,2025年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预计能到35.3万亿元,线上渗透率也会涨,这么大的增量市场,肯定还会有更多平台进来。
这场到店市场的混战,不是短期的热闹。
以前是大众点评一家独大,现在变成了地图、内容平台多极竞争。
但不管怎么打,核心还是要平衡好用户信任、商家经营和平台商业化。
能做到这三点的平台,才能在35万亿的市场里笑到最后。
毕竟用户不傻,商家也不傻,光靠短期流量争夺,是走不长远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