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秘密
四分之三个2025,已经过去了。如果说,要给即将结束的这三个季度,定一些关键词的话。那我想,围绕着美团、阿里、京东的“外卖大战”,一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词儿。
的确。从去年年底开始,外卖大战,就在持续地成为媒体的头条。
但是,直到今天,很多人依然还有不小的疑惑。尤其,是关于京东的。因为,美团一直在做外卖,阿里也有饿了么。看上去,京东似乎是距离外卖最远的一位。
那,京东哪来的底气?这背后,是不是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嗯。好问题。我们和京东,其实一直都有不少的交流。前段时间,我们也刚好聊到了这个话题。聊完之后,有种隐隐约约的感觉,想要和你分享。
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能还是得先回到最本质的地方。
什么意思?
我们所熟知的京东,更多是以一个“电商”的身份存在着。但其实,京东本质上是一家供应链企业。或者说,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
哦?为什么这么说?
这样。我先给你讲几个故事。
把供应链,扎到土地里
提问。
你买过五常大米吗?
是的。五常大米,特别有名。很多人都买过、吃过。
但是,你知道吗?整个五常地区,一年产出的五常大米,总产值大约在100多亿。而市场上流通的“五常大米”,却有大约1000亿的规模。
也就是说,很多人,可能其实并没有买到真正的五常大米。
当然。这不是五常大米的独有问题,而是农产品领域典型的“信任”难题。
因为农产品,太难标准化了。它不像工业品,往往能有一个明确的规格。一颗哈密瓜,是不是在哈密种的,口感就是不一样。一只大闸蟹,是不是阳澄湖出来的,风味就是有差别。
但是,消费者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那怎么办?
京东的伙伴说,我们就用“笨”一点的办法,自己去产地,把控源头,把供应链做“深”。
比如,我们有一个项目,叫“京东基地”。
简单来说就是,京东直接深入到全国各个优质农产品的核心产区,比如五常,和当地最头部、最可靠的种植企业合作。然后,你这块地,比如龙凤山核心产区里的这一万亩地,我包销了。从这块地里长出来的所有大米,都归我。我给你出更高的价格。但是,我得参与标准的制定。
接着,京东的采销伙伴,会去到田间地头,和当地的企业一起,制定出一套极其严格的商品管理标准。种子,要用稻花香二号。施肥,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什么时候收割,怎么加工,京东也都会介入。同时,在这些关键节点上,京东的品控人员,必须在场监督。甚至,为了以防万一,还要把成品送到检测机构,做基因检测,从DNA的层面,来确保这就是纯正的稻花香二号。
也就是说,京东自己,扮演了那个过去由无数中间商扮演,但可能并没有真正扮演好的,“标准制定者”的角色。
可是,这么干,成本不就变高了吗?那最终的售价,是不是也得跟着涨?
理论上来说,好像是这样的。但是,因为扮演了“标准制定者”的角色,从源头把控了品质,京东就可以砍掉所有的中间环节。
过去,一袋大米,可能要从农民,到当地企业,到总经销商,到省级经销商,再到市级经销商,最后才到你家附近的超市。每一次搬运,都会是一次加价。但现在,“京东基地”的大米,经过田里收割,工厂加工,就直接进京东的仓库。再下一站,就是你家了。总的搬运次数,就从原来的5-6次,压缩到了2-3次。
结果就是,一袋保真的,在线下商超普遍要卖到12元以上一斤的五常大米,在京东上,可以卖到9元左右。
这样,消费者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有品质的产品。农民和当地企业,也因为京东的“包销”模式和更高的收购价格,获得了更好的收入。
最终,实现全局性的增量。
当然。京东基地,并不是把供应链做“深”的唯一办法。
京东的伙伴说,“源头直采”项目,也是我们的一次尝试。
什么是“源头直采”?
你可以理解成,这是京东在生鲜水果等等时效要求更高的品类上,所做的模式再进化。
之所以说“再进化”,是因为连京东自己的大仓,都不再经过了。
举个例子。
你在京东,买了一箱海南的哈密瓜。在你拿到之前,这箱哈密瓜,是被瓜农卖给了当地的供应商,供应商在自己的仓库里完成了分拣、打包,送往了你所在城市的京东大仓。你下单之后,再从大仓去往你家。
这个链路,已经很短了。但是,“源头直采”的哈密瓜,是你下单之后,指令直接发到海南的仓库。分拣、打包之后,直接去往你家。
这样,链路就被进一步压缩到了极致。
可是,东西是在京东上卖的,如果连京东的大仓都不进,你怎么保证品质?
还是用“笨”办法。建一支专业的“买手”和“品控”团队,常年驻扎在全国各大核心产区。
买手的任务,是在产地寻源、选品。摸清楚今年哪里的果子更好,产量如何。然后,基于京东的规模优势,联合内部的其它业务,一起去和供应商谈判,拿到更好的价格。
品控的任务,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还要负责监督。发货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打包封装的那一刻,品控人员,是必须在场的。
是的。必须在场。京东的伙伴说,这是铁律。要确保送到消费者手里的,就是我们当初亲眼看到、亲手挑好的那批货。
因为做“深”供应链,就是为了在售前环节,就消灭掉售后问题。
把供应链,写到代码里
但是,光是把供应链做“深”,让产品更加可靠,是不够的。好的供应链,还得有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
举个典型的例子。乳制品。
乳制品的产业链路,是出了名的长。再加上,产品本身,也需要一定的销售时间,并不是一到店就会被买走。所以,你在很多传统渠道里见到的奶粉,距离生产日期,可能已经过去了3-5个月。但是,这些年来,消费者对“新鲜”这件事,又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他们期待买到的奶粉,能离生产日期近一点,再近一点。
那怎么办?
京东的伙伴说,我们推出了“奶粉28天新鲜”的服务,会在28天之内,把奶粉送到你的手上。
你可能会觉得,28天,也不短呀。但请注意,这个“28天”,不是从“离开仓库”开始计算的,而是从“下生产线”开始计算。而且,奶粉是有7天的“质检静置期”的。考虑到中间可能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真要用传统的供应链体系,大规模地在28天之内把奶粉送到,难度是极高的。
所以,28天,其实是个非常紧张的时间。
那,京东是怎么做到的?
把常规的流程,都拆掉。重新用更高效的方式,拼出更“快”的供应链。
首先,要避免山路,改走高速。
传统的链路,就是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从工厂,到全国总代,到省级代理,再到市级代理……时间和成本,都用在路上了。
所以,改走高速公路。奶粉从品牌方的工厂或者仓库出来,直接进京东的大仓。
接着,要切换时钟,修改班次。
以前,工厂会按一个周期,比如一个月,比如一个季度,攒一批大订单。这种“月班车”甚至“季班车”的模式,库存周期当然就长。
现在,京东和品牌方绑定,根据需求调整生产节奏。每周,都有一批刚生产的奶粉,从生产线上下来,进入“高速公路”。
然后,要协同预测,共担风险。
生产少了,产品会不够卖。生产多了,产品会卖不完。卖不完,就会超过28天。
所以,京东还要和品牌方一起,基于京东的大数据,进行“联合销售预测”。
这样,才知道下周的“需求”,到底是多少。
最后,要智能调度,跑赢时间。
上“高速公路”,要坐京东物流的专车。到了京东仓,系统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入库上架。出库的时候,要严格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发货之前,系统还要做智能判断,如果最终的目的地很远,有保证不了28天的风险,就自动拦截,换更新鲜的奶粉。
你看。渠道重塑,生产变革,计划协同,物流优化。以及,无处不在的数据智能。每一个环节,都要严丝合缝。
这样,这个更“快”的供应链,才是“又省又快”,而不是“花钱买快”。
基于这个逻辑,京东在常温奶领域,也推出了“常温奶18天新鲜”。而且,用上了两项关键的技术。
第一项,叫“前置静置”。
“质检静置期”,是不能跳过的。但这7天的时间,是可以产生价值的。所以,直接用更快的汽车,把刚下线的牛奶,拉进京东的仓库。我们就在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完成这7天的静置。
这期间,货依然是系统中的“锁定”状态。物理上,它已经在库了。但系统层面上,它不可售。7天期满,系统会“自动解锁”,瞬间变成可售状态。
第二项,叫“效期自动分层”。
既然是商品,总会有卖不掉的情况。
京东的系统,要自动识别每批货的生产日期。一旦超过了15天,系统就会自动把这批货的“身份”,从“18天新鲜”,切换成“普通效期奶”。这批货,当然还是正常的商品,可以继续销售。但是,因为超过了效期,就不能按照“18天新鲜”售卖了。
这两项技术,实现了“精确到天”的管理。整个过程,也完全自动化。不需要人工搬运、换标签。
这样,被京东做“快”的供应链,就会被数据和算法驱动,用一行行的代码,不断削弱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让供应链,拥有创造性
现在,我们知道了,京东把供应链做“深”,能够找到更好的产品。把供应链做“快”,能够更快送达。
但是,如果我想要的好产品,市面上压根就不存在,怎么办?
比如,马上就是中秋节了。有的消费者,希望能够尝遍一些品牌的招牌月饼。但真实现起来,还是挺困难的。因为很多品牌的招牌月饼,都按“礼盒”进行售卖。要么,花上一大笔钱,尤其是头部品牌,可能得花个上千块,把礼盒集齐。要么,干脆放弃,选一两家算了。
京东的伙伴说,所以,我们还得找到创造性的办法,把供应链做“新”。
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的采销伙伴,必须得特别懂一个品类的产品。然后,才能扮演这个“攒机高手”的角色。
什么是“攒机高手”?
A品牌的CPU特别好。B品牌的显卡特别好。C品牌的主板特别好。但是,他们都只按“套装”卖。
于是,京东对他们说,这样。你们把各自的零件,按“个”卖给我。我会要一个很大的量。所以,请尽量给我一个够低的价格。我自己组装。如果组装之后,卖不出去,我也不会退给你。我自己承担这个后果。
品牌们一听。不担风险,增加销量。当然乐意。
最终,京东就用这种“化整为零”的办法,向各大月饼品牌,大量地采购消费者想要的、散装的招牌月饼,组装成自己的“名品月饼礼盒”,以百来块钱的价格进行销售。去年,这个总量,超过了800万枚。
当然。想要当好这个“攒机高手”,不能只会“买零件”。这背后,至少还要三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深厚的信任。
没有哪个头部品牌,不爱惜自己的羽毛。把自家的招牌产品,拆出来卖,是有风险的。万一你没做好,砸的是我自己的牌子。
所以,因为你长期的自营模式,建立了和我们的信任关系,我才敢把东西交给你。
第二个前提,是抗压的能力。
800万枚月饼,不是个小数目。卖不掉,你还不能还我。
所以,你得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基于数据下注的能力。
第三个前提,是精密的运营。
这么多的月饼,我是已经交给你了。但是,你的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
收货、质检、分类、存储、按单拣选、二次打包……你的仓库,得当工厂来用。
这三个前提,缺一不可。
都满足了,京东才能在自己的“超级车间”里,根据消费者的喜好数据,把这些“招牌零件”,“组装”成一台台“高性价比机型”。
最终,这800万枚月饼组成的65万个礼盒,也在去年全部售罄。
不过,月饼礼盒再好,毕竟也主要是一年一次。更多的独特需求,还是会出现在日常生活里。
于是,沿着找到创新的办法,把供应链做“新”的思路,京东又推出了“洗护小美盒”。
什么是“洗护小美盒”?
简单来说就是,京东会围绕着“去屑”、“蓬松”等等具体的洗护功效,把几个品牌不同,但功效相同的小样,组合进一个个盒子。然后,以9.9元基础款礼盒或25.9元高端款礼盒的形式,进行售卖。
因为虽然需要的功效相同,但不同的消费者最终能够适用的品牌、款式,其实并不完全相同。通过小美盒,消费者就能用不到10块钱的价格,先体验一遍。合适了,再去买规格更大的正装。
可是,品牌自己,不是也卖小样吗?为什么愿意以这么低的价格,参与进来?
京东的伙伴说,首先,这是一个纯增量的拉新渠道。
为了避免左右互搏,京东的采销伙伴会和品牌方一起,做精细的SKU区隔。什么是SKU区隔?就是你在小美盒里看到的小样,和品牌方在其它渠道销售的小样,大概率不会是同一款。这样,小美盒就不会冲击品牌方自己原有的小样销售体系。
其次,京东会自掏腰包。
作为重点项目,京东会为小美盒,做大量的站外营销。但对品牌方来说,这是免费的。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京东会提供清晰的数据闭环。
透过数据,品牌方能清楚地看到,因为小美盒,有了多少新用户的转换。又有多少人,因此购买了正装。
所以,品牌方“选择”的背后,其实是一套共赢的机制。随着这套机制的不断成熟,小美盒也开始从最初的洗护发产品领域,快速地复制到了口腔、卫生巾、清洁等等更广阔的产品市场。
而像月饼礼盒、小美盒这样共创出来的新生意之所以能跑通,关键还是因为给消费者和品牌,都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正如前段时间,在京东超市11周年发布会上,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大商超事业群总裁牛英华说的那样,京东和品牌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服务好终端的消费者。对于京东和品牌来说,“谁能给消费者创造价值、服务得更好,谁就能赢得这个市场”。
而当一个渠道,对消费者和产品有足够深的理解,又有足够强的供应链的时候,它就不会再仅仅只是一个渠道。
它会成为,一个“创造者”。
最后的话
好了。故事,讲完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几个问题。
看上去离外卖最远的京东,到底是哪来的底气?这背后,是不是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如果你把京东看成是一家“电商”,那外卖大战就是京东的一次“参战”。
但如果你理解了京东其实是一家供应链企业,那你也许就会把外卖大战,看作是京东的一次“溢出”。
因为供应链能力,会体现在京东超市、京东生鲜、京东母婴。当然也包括京东外卖。
所以,京东“选择了外卖”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大的“选择”。
那就是,选择了“供应链”。
而多年以来,京东有大量的动作,都是围绕着“供应链”这三个字展开的。通过“京东基地”和“源头直采”,把供应链做“深”。通过“奶粉28天新鲜”和“常温奶18天新鲜”,把供应链做“快”。通过“月饼礼盒”和“洗护小美盒”,把供应链做“新”。
你甚至可以说,京东区别于其它平台的自营模式,以及自建物流配送,也都是为了对产品和服务能做足够的把控,对供应链能做深入的改造和创新,这才有了一项又一项的成果。
当然。除了我们今天聊到了的,还有用“先鉴真、后发货”给老酒建立信任档案的“老酒鉴真”,有用“跨品牌绑赠”模式为家庭清洁用品提供确定性增长的“周末大扫除”,有倒逼行业提升标准、公开透明的“宠粮原料透明化”……
因为说到底,消费者最终要的,就是好品质、好价格、好服务的好商品。用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大商超事业群总裁牛英华的话来说就是,“所有的销售,最后的落点一定是商品”。
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就是死磕供应链。就是“和品牌更直接、更高效地合作,把商品做好。砍掉中间所有的步骤,把效率做高”。
是的。既然选择了自营,既然选择了供应链,那就踏踏实实,坚定地走下去。
祝福京东。祝福京东的选择。
也祝福那些,在看不见的地方,和自己的选择死磕的企业。
观点/ 刘润 主笔/ 二蔓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