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西方科技封锁!中国反制重拳出击,美国发力也没用,损失巨大
本周诺贝尔奖颁奖周落下帷幕,不少读者可能和我一样留意到,名单里依然没有中国人的名字,这时候难免有人疑惑:难道我国科研实力还没跟上?
可转头看数据,我国自然指数排名早已位居世界第一,这矛盾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再加上最近西方在科技经济领域频频给我们使绊子,我国商务部也接连出台反制措施,同时本周还传来多个核心技术突破的好消息。
这些事看似零散,实则环环相扣,今天咱们就把这些线索串起来,看看我国科技领域的攻守之道到底有多精彩。
提到科技发展,很多人可能只关注眼前的成果,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国如今重点发力的核心性技术方向,早在1979年就被钱学森先生精准预判。
当时他提出了三大技术革命方向:核能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技术革命、航天技术革命,而这恰好和如今我们聚焦的核心星领域严丝合缝。
这种跨越半个世纪的不谋而合,不仅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连贯性,更说明我们的技术布局始终站在长远视角上,就在本周,核心星技术领域传来三个重磅突破,每一个都含金量十足。
比如固态电池领域,困扰行业多年的硅固界面难题被成功破解,要知道,硅材料的储锂能力是传统石墨的10倍以上,但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大幅膨胀,导致电池寿命缩短。
这次界面问题的解决,相当于为固态电池的量产扫清了关键障碍,未来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安全性都将迎来质的飞跃。
另外是突破在存储芯片领域,我国研制出全球首颗具有商业潜力超高速闪存芯片,这意味着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存储速度上,我们终于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不用再担心被卡脖子。
还突破则打破了外界对我国航天的刻板印象,一直被人诟病的火箭复用技术,本周迎来重大进展,火箭回收复用能大幅降低航天发射成本,之前只有美国SpaceX掌握成熟技术,如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标志着我们在航天商业化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从钱学森的理论构想,到如今一个个技术难题被攻克,我国科技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我国不断提升的科研实力,自然指数世界第一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也是我国对科技研发长期投入的结果。
回到诺贝尔奖这个话题,很多人纠结于为什么没有中国人,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诺奖评选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从科学家做出成果到被诺奖认可,平均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
就像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某些领域的突破,可能要到未来几年才会出现在诺奖名单上,而且我国已经有不少成果具备诺奖潜力。
比如薛习坤团队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连杨振宁都评价这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至于什么时候能获奖,更多取决于诺贝尔委员会的评审节奏,而非我国科研实力的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我国还没拿到诺奖,但在诺奖相关技术的应用上,我们早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今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在宏观量子效应研究上有贡献的三位科学家,而他们研究的核心约瑟夫森节,正是超导量子计算的基础。
我国基于这一理论研发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已经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说全球第一也毫不夸张,要知道,超导量子计算是未来计算领域的核心方向,谁能在这一领域领先,谁就能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比拿一个诺奖更有实际意义。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也同样在我国落地生根,与国外科学家专注于发表论文不同,我国更注重技术转化,该化学奖成果已经在重庆建成工厂,真正实现了从论文到产品的跨越。
很多人可能觉得发论文才能体现学术水平,但实际上,只有工厂造出来的产品,才能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才能让科技成果惠及普通人。
就在我国科技领域捷报频传的时候,西方却在科技经济领域频频给我们使绊子,最近美国的动作格外密集:把更多中国企业加入实体清单,限制这些企业获取国外技术。
另一方面还发布了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哪怕是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也要受到同等制裁。
这种层层加码的制裁手段,本质上是想遏制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但他们似乎忘了,中国从来不是吓大的,抗美援朝时期我们面对强大的敌人都不怕,如今我国东风5C导弹早已实现全球覆盖,更没有理由在这种施压面前退缩。
面对西方的挑衅,我国的反制措施既精准又有力,而且这些措施大多围绕周期表展开,不得不说,这种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思路非常高明。
10月9日,也就是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商务部就率先出手,将涉及反无人机技术的外国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一招直接击中了西方在无人机领域的痛点。
我国无人机技术本就领先世界,限制这些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既能保护国内企业,也能倒逼他们在技术合作上拿出诚意。
随后,一系列关键物项管制措施接连出台,55号文针对车用材料实施管制,重点是人造金刚石。
之前我们聊过,人造金刚石在汽车零部件、芯片散热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国内相关企业如重兵红线、国际进攻在这一领域实力雄厚,管制措施出台后,这些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机会。
56号文对稀土设备和原辅料实施出口管制,可能有人会问“管制设备而已,影响有多大”, 实际上,国外稀土企业高度依赖我国的稀土设备。
没有这些设备,他们的稀土开采和加工能力将大幅下降,最终受益的还是国内稀土企业——轻稀土领域的北方稀土、中稀土领域的中国稀土,以及在国外布局稀土业务的生活资源公司,都将直接从中受益。
57号文则进一步对部分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是对重稀土领域的再加固,重稀土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高端芯片等领域不可或缺,我国是全球重稀土储量和产量最大的国家,加强出口管制,既能保障国内战略需求,也能在国际谈判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58号文针对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这里需要区分一下: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龙头是生产股份,而贝特瑞虽然也做人造石墨,但同时也涉足天然石墨。
另外,精制石墨早在2023年就已经被禁止出口,所以宝材中等石墨矿公司也值得持续关注。
从这些反制措施不难看出,我国的应对并非盲目反击,而是基于对周期表中关键元素和材料的深刻理解,精准打击西方的薄弱环节。
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做的周期表项目非常有价值,国家的很多战略决策,其实都能在周期表中找到线索,看懂周期表,就能更清晰地把握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脉络。
本周我国科技和经济领域的这些事件,看似独立,实则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我国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稳步迈进。
虽然诺奖的荣誉可能会迟到,但我国科技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虽然西方的施压会带来挑战,但也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未来,随着更多技术突破的出现,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还会不断提升,而我们每个人,都将是这场科技变革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