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07:16

医保门槛费改了!基层门诊取消,慢病患者省不少

最近医保政策出了个实在改动——大家常说的“门槛费”有新变化,全国多地已经明确取消基层门诊的起付线。这事儿不是喊口号,贵州、浙江、河南、江苏等不少省份都已经落地,尤其是对需要长期看病拿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一年下来真能少花几百块,实实在在减轻了看病负担。

先跟大家把“门槛费”说清楚,其实它就是医保报销里的“起付线”。以前咱们去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这类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得自己先花够一定金额,超过的部分才能走医保报销。比如有的地方基层门诊起付线是150元,你花140元就得全自己掏,花200元也只能报50元。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之前调研时就提到,这门槛看着不高,但确实拦住了不少人——有的老人有点头疼脑热,宁愿自己去药店随便买点头疼药,也不愿去社区医院,觉得没到起付线“不划算”,反而可能耽误了及时调理。
现在取消基层门诊起付线,相当于直接把这道“入门坎”拆了,去基层医院看病花的第一笔钱就能按比例报销。这对慢性病患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国家医保局2024年发布的《全民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里有组关键数据:我国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3.2亿人,这些人大多需要长期在门诊复查、拿药,一年下来在基层门诊的花费不算少。按之前的政策,就算有医保,起付线以内的钱全得自己扛,要是一年去个五六次,光门槛费就得花几百块;现在取消后,这部分钱直接能按报销比例省下来,算下来一年少掏三四百块完全没问题,对退休老人、普通工薪族来说,可不是笔小数目。
可能有人会问,这政策是全国统一执行吗?目前不是“一刀切”,但各地推进的节奏很快,方向也特别明确。贵州走得最早,2023年10月就全面取消了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普通门诊起付线,不管是村里的卫生室、街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县级的二级医院,看病都没有门槛费。浙江更实在,针对城乡居民和职工医保,直接取消了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起付线,还鼓励各地提高门诊报销封顶线,让大家能报得更多。河南洛阳的政策更灵活,基层机构直接不设起付线,到了县级以上医院才按次收50元起付线,既照顾了日常小病,也考虑了大病就医的需求。还有浙江舟山,把福利扩到了省内异地基层门诊,本地参保人去省内其他城市的社区医院看病,也能享受无起付线待遇,异地看病不用再担心多花钱了。
为啥政策要专门针对基层门诊取消起付线?核心是引导大家“小病去基层”,让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以前不少人有点小毛病就往大医院跑,一方面大医院起付线更高、排队时间长,光挂号就得等半天,看病成本也高;另一方面,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这些基层机构的医生、设备都闲着,资源没充分利用。南通大学卫生经济研究所2024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取消基层门诊起付线的地区,居民去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平均提高了17%。老百姓愿意去社区医院,不仅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己乱吃药的风险,还能慢慢建立起对家庭医生的信任,以后有健康问题先找家庭医生,不用再盲目往大医院挤,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格局。
当然,也有人担心:取消起付线会不会让医保基金“扛不住”?或者有人故意多开药、乱看病,造成资源浪费?其实政策制定时早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李东生代表就强调,取消起付线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会同步加强监管。比如不少地方会考核基层医院的服务质量,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避免过度开药、过度检查;江苏南京还搞了“分段报销”,花得越多报得比例越高,既照顾了普通患者,又能防止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国家医保局也在不断强化基金监管,通过大数据监测医疗费用使用情况,确保每一分“救命钱”都用在刀刃上。
要想充分享受这波福利,慢性病患者最好先把“门诊慢特病待遇”办下来。这可不是多此一举,慢特病除了能享受无起付线的优惠,报销比例和封顶线也比普通门诊高不少。而且现在办手续越来越方便,大部分地区在医院就能直接申请,提交病历、检查报告等材料后,审核通过当天就能用,不用跑多个部门来回折腾。
最后得说句实在话,医保政策调整的核心,始终是让老百姓看病更省心、更省钱。取消基层门诊起付线,看似只是少了一笔“门槛费”,实则是让大家敢去看病、方便看病,尤其是给慢性病患者减轻了长期的经济压力。随着越来越多省份跟进这项政策,加上基层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以后咱们在家门口看病不仅方便,花钱也会更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保门槛费改了!基层门诊取消,慢病患者省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