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粮仓告急,国家给保险巨头下了“死命令”!
秋收的粮仓,眼看就要泡汤了,这保险赔款啥时候能到账?黄淮地区的老乡们,今年心里是真着急。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今年入汛以来,老天爷好像跟黄淮这片粮仓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雨水一场接一场,就没怎么停过。往日里金黄的玉米地、沉甸甸的稻穗,如今不少都泡在了水里,眼瞅着就要发芽霉变。更揪心的是,这秋粮收不上来,地里的冬小麦就没法按时种下去,一季的收成可能就这么耽误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10月10号,一场专门为“钱袋子”着急的座谈会火速召开。农业农村部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把人保、太保、平安这几家保险界的“老大哥”都叫到了一起,主题就一个:黄淮的理赔,必须快!
为啥这么急?因为农业保险这笔钱,可不是普通的赔偿,它是老乡们灾后能立刻买种子、购化肥,重新站起来的“救命钱”。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理赔工作太慢了,跟老百姓的期盼差了一大截。你想啊,地里庄稼都烂了,家里等着用钱,保险公司的查勘员还在一亩一亩地用脚量,这哪行?
于是,会上直接给各大保险公司下了“三道金牌”:
第一道,叫“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别再按部就班走流程了,马上给秋粮理赔开一条“绿色通道”。啥叫“绿色通道”?就是能赔的,立刻赔;该赔的,一分不少赔;甚至还没算清的,可以先预赔一部分!就是要让老乡们拿到钱,心里不慌。
第二道,叫“科技上天,落地为安”。黄淮地区家家户户地块小,又分散,靠人一个个去查,查到猴年马月去?会议要求,把卫星遥感、无人机这些“高科技武器”都给我用上!让卫星在天上“扫一眼”,无人机在田间“飞一圈”,受灾面积、损失程度,清清楚楚,理赔速度自然就上来了。
第三道,叫“众人拾柴,火焰高”。光靠保险公司单打独斗不行。政府、农业部门、金融机构要拧成一股绳。甚至可以探索把政府的救灾款和保险公司的防灾经费“打包”使用,形成一道从灾前预防到灾后补偿的“钢铁防线”。
为了防止保险公司“光说不练”,金融监管总局也放了大招:要建立理赔进度“排行榜”,谁家拖后腿,就约谈谁家的领导!这下,压力直接给到了。
参会的保险公司们也当场拍了胸脯,保证会加派人手、倾斜资金,把理赔服务做到位。
说到底,这场座谈会传递的信号再明确不过了:农业保险,不能只是一张冷冰冰的保单,它必须是老乡们面对天灾时,最温暖、最坚实的依靠。当风雨来临时,它要像一把及时撑开的大伞,而不是一把雨停了才递过来的雨伞。毕竟,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效率就是希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