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07:15

拆除35岁“年龄墙”:考编松绑释放人才活力——终于能当范进了!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当四川眉山将本科考编年龄放宽至38岁、山东部分岗位解锁45岁报考上限,多地密集出台的考编年龄松绑政策,正砸开横亘在职场人面前的“35岁门槛”。这不仅是数字的调整,更是人才评价体系向能力本位的重大回归。





35岁门槛的松动,精准回应了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化。《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4》显示,全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达39.72岁,35岁以上群体占就业人口超52%。此前“一刀切”的年龄限制,实则将半数劳动力挡在公共服务门外。四川某县级医院曾因年龄限制错失42岁资深医生,导致岗位空缺半年的案例,正是人才浪费的生动注脚。如今基层治理、专业技术等岗位向成熟人才开放,让社会阅历与专业积淀成为竞争资本,恰是对“经验无价”的最好注解。
这一变革更释放出公平就业的强烈信号。上海执法类公务员年龄上限提至38岁,浙江允许优秀村干部40岁报考,遂宁为退役军人再宽2岁,政策精准分类的背后,是“能力优先”取代“年龄划线”的价值转向。有数据显示,四川某乡镇岗位放宽年龄后,报考比例从1:30升至1:50,35岁以上考生占比达40%,这些曾被年龄壁垒阻隔的求职者,正凭借实践经验展现竞争力。



面对“是否挤兑年轻人机会”的担忧,事实给出有力回应。职场竞争的本质是能力匹配而非年龄比拼,年轻群体的创新活力与中年群体的经验智慧恰好形成互补。江苏某县鼓励村干部考编,35岁村支书成功上岸后快速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案例,印证了多元年龄结构的治理优势。
当然,松绑不等于终点。要破解40岁入职者的晋升顾虑,需完善职务与职级并行机制;要避免“换汤不换药”,需建立以技能、绩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当公职单位率先示范,带动企业破除年龄偏见,才能真正形成“年龄无界,能力为王”的就业生态。
35岁考编限制的拆除,是社会包容度的提升,更是人才活力的解放。让每个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各展所长,方能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拆除35岁“年龄墙”:考编松绑释放人才活力——终于能当范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