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人才500万元安家费!省医大手笔引育科研人才开花结果
2025年8月27日那一天,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嘴角上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自然)集中接收期项目评审结果揭晓,广东省人民医院以119项立项数再创历史新高!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很快发布了一则喜报。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始于2018年的 “人才攻坚战”——当时余学清刚刚调来省医任院长,他带领团队以 “真金白银” 引才、以制度保障育才,用七年时间完成了医院科研实力的跨越式升级。这场改革背后的故事自然是跌宕起伏。
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
从23项到119项实现飞跃,用七年时间蜕变
2018年,彼时的广东省人民医院虽已是区域医疗重镇,但科研存在短板。国自然立项23项,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无专职科研人员,也缺乏成体系的研究平台。同年8月,余学清上任后,迅速将 “学科、平台、项目” 三大战略确立为发展的核心,并且将人才培养和引进视为关键点。
这场堪称“刮骨疗伤”的变革,很痛,但也很快有了成效。2020年国自然立项50项,较2019年实现翻番;2021年增至77项,同比增长54%,并实现国家优青项目 “零的突破”;2022年首次突破百项大关,达到112项;2025年再攀新高至119项,涵盖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类别。“国自然立项是基础科研实力的‘晴雨表’,更是人才团队战斗力的直接体现。” 余学清的话语中透着自信。
科研实力的跃升同步带动了临床能力的提升。“医院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斩获A++最高等级,CMI值(衡量疑难重症救治能力的核心指标)跃居全国第四。”余学清介绍,目前省医拥有1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4个广东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也是省部共建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
“三给” 策略与亿元投入,从未动过医院“老底子”
“要让科学家安心搞研究,必须给平台、给经费、给待遇。” 这是余学清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医院推出的人才支持政策堪称 “大手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级别的获得者可获 500万元安家费、500平方米实验室,配备5名专职科研人员,每年500万元科研经费连续支持5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300万元安家费、300平方米实验室,每年300万元经费连续支持5年。
更令人瞩目的是对顶尖成果的激励。“只要有冲击《Cell》《Nature》《Science》潜力的研究,给予1000万元经费支持;成果发表后奖励100万元,再追加1000万元科研基金。”余学清可谓一掷千金,毫不犹豫。此外,他还表示,50万元以上科研设备由医院统一采购,50万元以下的设备科研人员用自己的经费自行购置,最大限度把有限的经费全部用在科研上。
如此 “重金投入” 底气何在?余学清笑了笑,“我可是把钱都用在了刀刃上。”他给记者算了清晰的资金账:广东省政府对高水平医院建设投入3亿元,省医配套3亿元,总共6亿元。省政府另投15亿元建设广东国际心血管医学中心。“人才引进的资金从未动过医院的‘老底子’。” 他强调,即便在药品耗材零加成政策下,医院仍实现员工工资和酬金稳定,且无负债运营。
七年间,医院通过猎头推荐、公开招聘、个人自荐等多种渠道,累计引进人才六百多名,其中优秀人才近160名,国家级人才22人,组建人才团队20多个。为破解科研和办公场地难题,医院先后租赁2万多平方米空间,建成基础研究中心、临床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等多个研究基地,科研平台已具规模。
广东省人民医院获首批 “亚洲优培基地”
90% 成功率背后的 “严考” 与 “内育”
“引才不是‘一引了之’,更要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余学清透露,医院引进人才的成功率超过90%,这得益于一套严格的考核机制与开放的发展环境。
实际上,医院实行 “三年考核期” 制度。“第一年为适应期不考核,第二年跟踪进展,第三年若毫无业绩则削减或终止支持。”余学清说,“支持是以科学问题为导向,考核就是以结果为导向。”而且这些人才的考核并非 “一言堂”,需经优秀的专家委员会评审、学术委员会考核、办公会党委会集体决策,以基金立项、论文发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量化指标为核心依据。
“对优秀人才,该给的支持绝不打折扣;对达不到要求的,砍经费绝不手软。” 余学清说到做到。这种奖惩分明的机制,让科研资源真正流向能出成果的团队。
7年时间的蜕变,科研人才布局也初具模型。在余学清看来,“外部引进人才是输血,内部培养才是造血”。所以,医院同步推出内部人才支持计划,30岁以下优秀青年每年获50万元支持,连续5年助力冲击国家优青、青年长江学者;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每年支持80万元,连续支持5年,让他们积极参与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竞争。参加医院后备人才出境学习遴选并入选者,由医院按每年3.5万美元的标准进行定额资助其出境进修学习。而且院内获得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海外优青的,奖励标准与引进人才完全一致。
放射科主任刘再毅就是内部培养的典型。余学清说起这位专家,更是喜不自胜。“他是本院成长起来的国家杰青,他与引进人才同等享受500万元奖励;医学影像科主任梁长虹、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团队也因培养出杰出人才各获100万元奖励。2018年人才激励政策刚推出时,没人相信能兑现,一年多没人行动。” 余学清回忆,如今内部已培养20多名骨干人才,人才 “内育” 体系已见成效。
对于人才流动,医院持开放态度。七年间,医院先后向宝安、茂名、河源、赣州等地派遣多名院长,均表现出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要流进多、流出少。如果人才真有更好的平台,我们也从不阻拦。” 余学清的这种包容心态,反而增强了人才凝聚力。
科研与临床 “双向赋能”,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重金引育人才,最终是为了实现科研与临床的双向赋能。” 余学清指出,高水平临床研究需要专业的临床研究组织(CRO)支撑,也需要国际合作平台,这些都离不开人才基础。余学清说,去年医院年科研经费达5.9亿元,国际合作项目常态化开展,科研成果正加速转化为临床服务能力。
“今年上半年,医院门诊量增长10.8%,住院量增长7%,业务收入也有明显增长。人数和收入增长的背后,是疑难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是患者信任度的增强。” 余学清认为,这种增长模式远比单纯依赖规模扩张更可持续。
面对大湾区人才竞争的激烈环境,余学清坦言一定要坚信平台与诚意的力量。“人才都有个性,要容忍他们的棱角,给他们创新、干事的舞台。”
打造人才 “高地”,广东省人民医院用七年实践证明:以人才为核心的科研投入,既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 “加速器”,更是守护人民健康的 “硬支撑”。随着国家综合类医学中心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与人才梯队的完善,这场科研突围将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文|记者 张华 林清清图|医院官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