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11:53

从ChatGPT到豆包:中国学生爱用AI写作业?比西方更普遍的3个真相


当北京某985高校中文系教授李敏打开学生的期末论文时,一段熟悉的表述让她皱起眉头:“本次品牌审计通过SWOT分析,系统梳理品牌资产,为最终推介提供数据支撑与策略指引……” 这与她给出的作业提示高度重合,句子流畅却缺乏个人见解——凭借多年教学经验,她一眼判定:这大概率是AI写的。

随着ChatGPT、豆包、讯飞星火等AI工具普及,学生用AI写作业已不是新鲜事。但一个常被讨论的问题是:中国高校学生用AI辅助完成作业,是否比西方更普遍?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背后藏着教育模式、工具生态与学生需求的三重差异。

真相一:工具“本土化”降低门槛,普及度更广泛

判断AI使用频率,首先要看“工具是否好获取、易上手”。在这一点上,中国学生的“便利度”远高于西方。

西方学生常用的ChatGPT,在国内需通过特殊方式访问,且存在语言适配问题——用它写中文作业,常会出现表达生硬、用词不符合国内学术习惯的情况。而中国本土AI工具如豆包、通义千问、讯飞星火等,不仅无需“翻墙”,还能精准理解中文语境,甚至能适配不同学科的写作风格。比如写汉语言文学的论文,豆包能引用《论语》《红楼梦》的原文并给出符合国内学术规范的解读;写市场营销报告,通义千问能结合“双11”“直播带货”等本土案例分析,这些都是ChatGPT难以做到的。

更关键的是,本土AI工具的“低门槛”让学生触手可及。很多工具支持网页版、App端双重使用,注册流程简单,甚至无需付费就能生成千字长文。某教育科技公司2025年的调研显示,国内高校学生中,87%的人用过至少一种本土AI写作工具,而用过ChatGPT的仅占32%。相比之下,西方学生虽能直接使用ChatGPT,但其他主流AI写作工具如Grammarly、EssayGenius等多为付费服务,且功能更侧重语法纠错而非完整内容生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及。

国内工具厂商的“主动适配”也助推了使用频率。比如讯飞星火针对学生群体推出“论文助手”功能,可直接根据作业要求生成大纲、引用文献,甚至能模拟不同年级的写作水平——大一学生的作业会写得“基础易懂”,研究生论文则会加入更多专业术语和理论模型。这种“定制化服务”精准击中了学生的需求,某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63%的学生表示“本土AI工具比ChatGPT更适合写作业”。

真相二:作业模式“标准化”催生需求,使用场景更集中

中国学生用AI写作业的普遍性,还与国内高校的作业模式密切相关。相比西方高校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意表达”的作业要求,国内很多课程的作业更偏向“标准化、结构化”,这恰好与AI的“优势领域”高度契合。

比如理工科的实验报告,通常有固定模板:“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记录-结论分析”,AI只需根据学生提供的实验数据,就能快速填充内容,生成符合格式要求的报告。某理工科高校教师透露,他批改的实验报告中,约40%存在“AI生成痕迹”——数据准确但分析笼统,结论部分多是“套话”,缺乏对实验误差的个性化思考。

文科的“论述题”“短文写作”也存在类似情况。很多课程的作业要求围绕教材知识点展开,比如“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答案相对固定,AI通过整合知识库中的信息,就能生成逻辑清晰、内容完整的回复。而西方高校的作业常要求“提出个人观点并论证”,比如“结合当前社会现象,谈谈你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质疑”,这类题目需要独特的视角和深度思考,AI生成的内容容易显得“空泛”,学生使用AI的动力相对较弱。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作业量”。国内高校学生的课程数量普遍较多,平均每周需完成3-5份作业,部分专业甚至更多。当时间紧张时,AI就成了“高效工具”。某高校大三学生王萌说:“周五一天要交两份报告、一篇短文,不用AI根本写不完。先用AI生成初稿,再自己修改细节,既能按时交作业,又能应付老师的检查。”这种“时间压力下的选择”,在作业量相对较少的西方高校中并不常见。

真相三:“监管难度大”与“认知偏差”,助长使用风气

中国高校学生用AI写作业的“普遍性”,还与监管力度、学生认知有关。相比西方高校较早建立的“AI检测机制”,国内很多高校仍处于“被动应对”阶段,而学生对“AI辅助写作是否算作弊”的认知模糊,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使用风气。

从监管层面看,西方高校起步更早。早在2023年,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就引入了GPTZero、Originality.ai等AI检测工具,将其与校内作业系统绑定,学生提交作业后会自动生成“AI使用概率报告”,超过阈值的作业会被标记并由教师进一步核查。而国内高校中,仅约20%的“双一流”高校引入了类似检测工具,大部分地方高校仍依赖教师“人工识别”,效率低且准确率有限。

国内AI检测技术的“滞后”也增加了监管难度。虽然百度、阿里等企业已推出AI文本检测工具,但检测准确率仍有待提升——对于“AI生成+人工修改”的文本,检测准确率不足50%,而西方主流检测工具的准确率可达75%以上。某高校教师无奈表示:“有时候明明觉得作业是AI写的,但检测工具显示‘AI概率10%’,没有确凿证据,只能按正常作业批改。”

学生的“认知偏差”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很多中国学生认为“用AI生成初稿,再自己修改不算作弊”,甚至将其视为“高效学习工具”。某调查显示,国内高校学生中,68%的人认为“AI辅助写作是合理的”,仅23%的人认为“完全用AI写作业算作弊”。而西方学生受“学术诚信”教育影响更深,对AI写作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同一调查显示,西方高校学生中,仅35%的人认为“AI辅助写作合理”,58%的人明确反对“用AI写作业”。

中国高校的应对:从“堵”到“疏”的探索

面对学生用AI写作业的现象,中国高校正从最初的“严厉禁止”转向“合理引导”,探索适合本土教育环境的解决方案。

部分高校开始“主动适配”AI时代的作业设计。比如清华大学某课程将作业改为“AI协作式任务”:要求学生先用AI生成初稿,然后在报告中注明“哪些部分是AI生成的,自己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修改,为什么修改”,教师根据学生的“修改思路”和“批判性思考”打分。这种方式既承认了AI的存在,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避免“完全依赖AI”。

还有高校加强了“学术诚信教育”,明确AI使用的边界。比如北京大学发布《AI时代学术诚信指南》,规定“完全用AI生成作业、论文算作弊,将按校规处理;AI辅助生成初稿并进行大量修改,需在文末注明AI使用情况,否则视为学术不端”。这种“明确规则”让学生清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减少了认知模糊带来的违规行为。

本土AI检测技术也在快速进步。2025年,百度推出的“文心一格AI检测系统”,通过分析文本的“思维逻辑”“表达习惯”来判断是否为AI生成,对“AI+人工修改”文本的检测准确率提升至68%,已被多所高校引入试用。而阿里的“通义千问检测工具”则能结合学生的历史写作样本进行比对,当新作业与历史样本的“风格差异过大”时,会自动发出预警,帮助教师精准识别作弊行为。

结语:AI不是“敌人”,引导才是关键

中国学生用AI写作业的现象,是否比西方更普遍?从工具普及度、作业模式、监管力度等维度看,答案是“一定程度上是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学生“更爱作弊”,而是教育环境、工具生态与学生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AI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当国内高校开始调整作业设计、明确使用规则、提升检测技术时,当学生从“依赖AI”转向“利用AI提升思考能力”时,AI就能从“作弊工具”变成“学习助手”。

就像一位高校教师所说:“我们的目标不是‘抓出所有用AI写作业的学生’,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价值不在于‘完成作业’,而在于‘通过作业提升自己’。当AI能帮学生处理繁琐的格式、整合基础信息时,学生应该把更多时间用在思考、分析和创新上——这才是AI时代教育的核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ChatGPT到豆包:中国学生爱用AI写作业?比西方更普遍的3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