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松下干的活,徕卡、哈苏挂的牌?相机圈“联名往事”盘点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键圈臀部用户在相机圈,很多人都会天然地把品牌和产品之间画上等号。徕卡就是“德味”、哈苏就是“中画幅天花板”,美能达、富士似乎只是“配角”。但如果你深入了解这些相机背后的诞生史,会惊讶地发现:很多经典相机,其实都是“强强联手”的产物。
从上世纪胶片黄金年代到数码时代初期,相机行业早就玩起了“联合开发”“技术代工”甚至“贴牌生产”。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台经典的“联名款”,看看谁才是实际操刀者,是品牌光环更强,还是技术代工更有料?
一、徕卡 & 松下:你以为你买的是“红点”,其实背后有松下的身影如果你是徕卡用户,尤其是买过 D-LUX、V-LUX 这类定焦/变焦数码机型的值友,那你可能一直没注意过:这些相机其实和松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松下”。徕卡与松下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2年,彼时两家在技术合作上达成长期协议:徕卡主攻光学与设计,松下专注电子系统与制造。这也形成了他们此后20多年的合作模式。
◆ D-LUX 与 LX 系列:表面是徕卡,骨子里是松下比如说「徕卡 D-LUX 7」和「松下 LX100 II」,两台相机从感光元件、镜头结构到功能设置,几乎完全一致。不同点只有:徕卡的外观设计更简洁,按钮布局略有不同,色彩调校也偏向“徕卡味”。当然,售价也贵不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被“智商税”收割了——对很多摄影师来说,徕卡在握感、视觉质感,以及整体调校上,确实更有“仪式感”。
◆ V-LUX 与 FZ 系列:桥机界的双胞胎兄弟再比如「徕卡 V-LUX 5」和「松下 FZ1000 II」这对桥式相机兄弟:同样采用一英寸大底,支持25-400mm大变焦,4K视频录制、翻转屏、Wi-Fi 全部都有。
虽然V-LUX 5“换了壳”,但它承袭了徕卡的设计语言与品牌气质,对于追求高性能与高颜值并存的用户而言,是个相当均衡的选择。
◆ 联合开发初代:Digilux 1 与 LUMIX LC5早期的“姊妹机”还有2002年的徕卡 Digilux 1 与松下 LUMIX LC5,这两款机型当时采用了联合设计,镜头由徕卡调校、电子部分由松下完成,也开创了两家合作的先河。
一句话总结:徕卡的“红点”在光学和设计上仍保有核心优势,但数码部分少不了松下的支援。红点加成背后,是“德日混血”的默契分工。
二、徕卡CL & 美能达CL / CLE:谁才是这台小旁轴的“亲爹”?提到徕卡相机,多数人第一反应是高高在上的 M 系列。但其实在 70 年代初,徕卡推出过一款更亲民、更紧凑的 M 卡口旁轴相机——Leica CL。
不过你可能不知道,这台小巧的 CL,其实是徕卡与日本美能达联合开发的。说它“贴牌”,也并不为过。
◆ 三个名字,一个制造商1973年,徕卡CL正式面世,并在日本市场以「Leitz Minolta CL」的名字发售。无论你看到的叫“徕卡CL”、“美能达CL”还是“Leitz Minolta CL”,其实它们全都是——美能达制造的。
这台机子采用布帘快门、手动测光,搭配当时流行的CdS光敏元件,最大快门为1/1000s。虽然不如M系列高级,但胜在体积轻巧、价格亲民,甚至一度被称为“平价M机”。
◆ 镜头也有“双胞胎”CL搭配的镜头也有双版本:一是Leitz Summicron-C 40mm F2(徕卡红点),另一个是Minolta M-Rokkor 40mm F2。从光学结构和成像风格上来看,两者几乎没有差别,都采用单层镀膜,由美能达代工。
Leitz Summicron-C 40mm F2
Minolta M-Rokkor 40mm F2
这颗镜头至今仍被很多M用户称为“最被低估的M卡口镜头之一”。
◆ CLE:美能达单飞之后的逆袭之作CL停产后,美能达独立推出了CLE——一台更先进、更电子化的M卡口旁轴相机,支持TTL测光、光圈优先模式,在那个年代算得上“功能机”。
比起纯机械的CL,CLE堪称“全能型选手”,即便在今天也依然有人为它配上适马、七工匠等镜头,搭出独特胶片风味。
一句话总结:徕卡提供品牌与口碑,美能达则是真正的工程师与执行者。特别是CLE,美能达完全单飞后,反而飞得更高。
三、哈苏 x 富士:你以为买的是“瑞典豪华”,其实也有“日系科技”提起哈苏,多数人脑中浮现的是中画幅、瑞典制造、旗舰级质感,但你可能没意识到,它与富士的关系,比你想象得还要密切得多。尤其是在自动化、电子化相机逐渐占据主流的年代,哈苏在技术方面有些“吃老本”,于是找上了“技术力超强”的富士,一起联手打造了多台如今看来依然经典的作品。
◆ 哈苏 H 系列 / 富士 GX645AF:中画幅也玩自动对焦2002年,哈苏发布了 H1,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支持光圈/快门优先、程序自动曝光,还可装配数码后背,模块化设计很有哈苏传统。
而背后推动这一切的,是富士:包括镜头、取景器系统、胶片后背等,几乎全是富士提供。机身是哈苏设计制造,内部部分零件也借用了美能达的资源。
富士同时也推出了自己的版本——GX645AF,虽然外形一致,但打着自己的品牌出现在亚洲市场。
富士H系列镜头标注为“富士龙”,光学素质极高,如今在二手市场也依然热度不减。
◆ 哈苏 XPAN / 富士 TX-1:宽幅相机中的王者级作品XPAN 是哈苏与富士在1998年联合打造的宽幅胶片相机,用的是135胶卷,却能拍出24x65mm超宽画幅,堪称胶片时代的“横向王炸”。
机身由钛合金打造,支持换镜头,原厂三枚镜头(30mm、45mm、90mm)由富士出品,成像极为锐利。
富士的版本叫 TX-1,颜色为银色,XPAN 则为黑色。2003年,两家又分别推出 XPAN II / TX-2,加了LCD、改了操作逻辑,更适合现代用户。
pic/xxroqssnaf2.jpg
一句话总结:XPAN 是“哈苏名头 + 富士技术”珠联璧合的产物,至今仍是宽幅玩家梦寐以求的收藏机型。
pic/5eveahnviba.jpg
写在最后:品牌光环 vs 技术实力,谁更重要?摄影圈的“贴牌”或“合作开发”早已不是新鲜事。从今天我们盘点的徕卡、哈苏、美能达、富士、松下这些“联名款”来看:品牌负责调性、口碑和“贵气”,技术伙伴负责功能、操控和制造.也许在你以为是某某品牌出品的相机背后,其实隐藏着另一个技术高超的“幕后大佬”。
#上头条 聊热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