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控“开关”来掺杂!北大技术让有机半导体更精准
2025年9月30号,DeepTech深科技报了个实打实的行业大事,北大裴坚教授团队搞出一种叫iPADs的光控掺杂剂,能像按“光开关”似的,精准控制有机高分子的掺杂位置和程度,直接突破了有机高分子亚微米尺度精准掺杂的难题,相关成果还发在了顶刊Nature上。说实话,之前听搞有机电子的朋友吐槽过,这行一直卡在“掺杂控不住”的坎儿上,这次北大这波操作,算是把行业的“心病”给治了大半。要聊这技术,得先说说它到底牛在啥指标上,团队开发的iPADs,能让有机高分子的电导率达到30S/cm以上,掺杂分辨率更是做到了1微米,这俩数可不是随便说说,现在整个领域里,还没谁能达到这水平。牵头做这事儿的,是北大博士毕业生王馨怡,通讯作者就是裴坚教授,论文标题叫《光触发的有机半导体区域可控n型掺杂》。审稿人看完都直接夸,说这团队提出的系列掺杂剂是领域重大突破,能用标准光刻技术做有机电子器件。老实讲,能让Nature审稿人这么评价,这技术的硬实力肯定没跑。
1微米精度+30S/cm电导率,这指标为啥是领域最佳?可能有人会问,这1微米精度和30S/cm电导率,到底意味着啥,简单说,之前有机半导体不管做集成电路还是电子器件,掺杂的程度和精度一直控不明白,要么掺多了要么掺偏了,导致器件又大又难集成。现在有了这技术,相当于给有机半导体“做手术”有了精准的“手术刀”。
这技术的思路其实挺巧的,本来想,团队可能一开始就盯着复杂原理去了,后来发现他们是受了无机半导体光刻掺杂的启发,先想到用“光”来解决问题。更有意思的是,灵感还来自裴坚教授的有机化学课,研究人员琢磨着,能不能用光激活的关环反应做文章,最后还真搞出了iPADs分子。
这套体系本质上是6π电子体系,这东西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分子机器这类光开关领域用得挺多。裴坚教授就说,他们想让分子“关环”的时候能激活有机半导体,让整个体系“活”起来。等于说,团队是把有机化学反应和光开关功能捏到了一起,这跨界组合确实少见。
为啥能做到1微米这么高的精度?北大姚泽凡博士解释得很明白,一是掺杂剂活性特别高,光照到哪儿,掺杂反应就跟到哪儿,根本没机会扩散;二是反应在固态下进行,分子位置都固定住了,掺杂位点自然准。很显然,这俩条件凑一块儿,精度想不高都难。
聊完技术本身,更关键的是它能用到哪儿,毕竟搞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地,不能只停在论文里。这技术最让人惊喜的一点,就是能和现有的有机半导体工艺完全兼容,不用企业重新建生产线。要知道,要是改工艺,成本就得往上飙,企业肯定不愿意干。而且它还能适配柔性聚酰亚胺基底,这基底还是团队自己孵化的企业博雅聚力提供的。
柔性基底+兼容现有工艺,这技术能装到RFID卡和脑机接口里?现在柔性电子多火啊,人机交互器件、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器件都得用柔性材料,这技术一兼容柔性基底,等于把这些领域的大门都推开了。团队也说了,这技术有望先用到电路基本元器件上,比如RFID卡,就是咱们平时收快递、进小区刷的那种,成本低还能一次性用,需求量特别大。
不光是RFID卡,在有机集成电路上它也能发力,之前有机集成电路总被吐槽集成度低、器件大,有了这技术,能缩小器件尺寸、提高密度,性能也能往上提。而且有机半导体本身就有成本低、能大面积加工的优势,要是再结合印刷和光刻技术,成本还能再降。如此看来,它和无机半导体还能形成互补,无机的适合做高性能计算,有机的适合做低成本、柔性的电子器件,行业不用再“一条道走到黑”。
不过这成果可不是敲敲键盘就来的,团队前前后后花了8年时间,中间踩的坑真不少,首先iPADs分子不是现成的,得一个个对比筛选,找那种既符合光激活特性又有好的掺杂效果的;然后为了提高掺杂效率,又设计了好多新分子,做了无数实验;器件验证就更难了,有机场效应晶体管要多步工艺、多次对准,失败了不知道多少次,才慢慢调整好设计。
他们还花了好久研究高精度掺杂的具体机制,为了证明分子能用在不同场景,又拿10种不同能级的聚合物、多种有机电子器件做实验,最后还真让电导率提升了6个数量级。说实话,能坚持8年做一件事,还能把每个环节都抠得这么细,这团队的韧性是真够强的。
现在团队已经在和企业合作推进产业化了,重点放在有机电路和能源领域。不过未来还有挑战,裴坚教授也坦言,现在只能用光激活N型共轭高分子,接下来想找能在“镜子外部”激发的新分子,更关键的是要实现光激活P型共轭高分子,要是能成,就能用光控做PN结,那有机集成电路加工就能往前迈一大步。
总的来说,北大裴坚团队这光触发掺杂技术,不光破解了有机半导体领域的老难题,还为后续应用铺好了路。虽然未来还有PN结这个挑战要攻克,但8年都熬过来了,凭着这份严谨和坚持,肯定能有更多突破。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日常用的RFID卡、戴的脑机接口设备里,就有这技术的影子,到时候有机电子领域说不定会迎来一波新的爆发。
页:
[1]